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正式揭晓,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共有23个项目获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9项,约占通用项目154项的12%,“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另有4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这些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是在各方面长期支持,科技人员长期奋斗的基础上取得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副主任金奕名表示,“从近3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获奖的数量趋势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推动集成创新和成果应用及产业化的效果已经显现。2012年、2013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的数量均不到10项,2014年获奖数量达到23项,比前两年大大增加。” 科技重大专项成效初显 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10个民口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能源环境和人口健康等重大迫切问题,其他6个专项涉及国防和军民两用技术。 2008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正式启动实施。几年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探索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凝聚了国内优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几十万人的科研大军,以及海外高端优秀人才;着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比例不断增长,企业整合国内外资源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建立了“下家考核上家、系统考核部件、应用考核基数、市场考核产品”等新的成果评价方式,引导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了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创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探索实践了覆盖技术研发、成果评价、转化应用全链条新的管理模式,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 几年来,在国家科技计划长期支持和积累的基础上,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多项重要技术和产品填补空白,一批重大装备满足国内急需,相关领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此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就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取得成果的突出代表。 重大领域成果突出 此次获奖成果中,油气开发和生物医药领域的专项获奖成果比较集中。 其中,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成果有6项获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推动我国陆上及海洋石油天然气探勘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显著提升了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整体水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第三个具备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调试、使用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国家。该平台为创建“海上大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带动了国内海洋工程、船舶、机电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元坝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高效勘探及关键技术”在6500-7000米的深度发现了我国首个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也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气田。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粘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开创了化学工程技术在超深井超稠油开发领域成功应用的先例,为塔里木盆地数十亿吨储量乃至国内外同类油藏的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借鉴。 此外,重大新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治2个医疗领域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有11项成果获奖。这两个专项围绕人口健康和产业发展,几年来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研制出一大批新药品种,传染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建立了举国体制集成创新性的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大幅提升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以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研究开辟了中药制药技术升级路径,培养了一批大品种,提升了传统中药技术水平和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为传统中药产业现代化和提质增效发挥了引领支撑作用。 在电子信息领域,“无线通信终端核心芯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宽带移动通信、集成电路装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展讯公司已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IC设计企业,让中国芯走出国门,带动提升国内无线通信和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