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新华网信息化栏目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威海模式’智慧城市建设初见成效”文章,全面的报道了威海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肯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威海模式”。 威海是国家住建部和山东省确定的智慧城市双试点城市。同时也是国家首批信息消费、信息惠民、宽带中国、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用、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中欧城镇化合作伙伴关系城市。 威海市政府把握政策机遇,相继实施了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等5项国家试点,调动市民、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大胆先行先试,在促进信息化与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的相融发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威海模式”,模式证实有效、可复制,值得借鉴。 一、威海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1.智慧交通,让市民出行更顺畅。整合了城市监控资源,实时监控路况、事件、天气等情况,自动识别重点车辆并自动报警,每5分钟发布重点路口路段交通信息。上线后,威海市区交通有了明显改善。数据统计显示,中心城区早晚高峰路网平均车速分别提高17.57%、13.99%,平均拥堵时间下降17.78%,整体交通运行状态由“中度拥堵”变为“基本畅通”。 2.智慧公交,让等车更淡定、让出行更从容。通过建设交通应急指挥与信息服务中心、公交视频监控、查询等系统,市民可随时随地查询行车路线、车辆到站时间等动态信息。今年,智慧公交系统将在各个站点设立电子站牌,解决无法上网,尤其是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查询公交问题。 3.威海市民网,千余服务事项便利百姓。是威海市政府建设的智慧城市、信息消费和信息惠民的重点项目,是一个政府为民服务、政民互动的新平台。市民网已上线服务总数达1450余项,PC端、手机端累积总访问量125万人次。到今年年底,市民网服务范围将延伸至荣成、乳山市以及文登区、南海新区,实现市域一体化覆盖。 4.12349便民服务热线,12349,一按啥都有。2012年,在威海市民政局的指导下,成立了威海市居家服务呼叫中心,在全省率先开通了民政公益服务热线12349,向全市居民提供家政、养老、医疗、政务咨询等10大类100多项社会服务项目。自成立以来,呼叫总量达34.7万次,入网居民达14.12万人,加盟服务企业2977家,上门服务3.39万余次,居民满意率达99%,获得了居民特别是入网老人及其子女的广泛赞誉。“12349,一按啥都有”也成为服务居民的真实写照。 5.威海云计算中心,云平台搭建“智慧城”。威海云计算中心是智慧威海建设的心脏,是智慧威海数据中心。与省云计算中心互为异地灾备中心,是省内第二大电子政务应用平台,目前搭载公共服务云、电子政务云以及工业设计云三个平台。 二、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建设“威海模式” 自2013年威海市开始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以来,通过两年多的摸索,现已初步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威海模式”。 威海市选定当地最大的国有IT企业——北洋电气集团担当智慧威海投资运营主体,深度参与智慧威海顶层规划设计,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服务。北洋集团则采取外引内联的方式,全力参与智慧威海建设。企业投资近5000万建设威海云计算中心,内部成立了由10余家分子公司组成的“北洋智慧城市事业群”,外部联合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参与智慧威海的建设,探索出一条有威海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智慧威海这一创新模式部分解决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问题,项目管理交给专业公司去做,后续运营维护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服务单位的问题。这种运作模式在智慧威海快速推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智慧威海的亮点之一。北洋集团作为一个老的国有企业,通过参与智慧威海建设,成功地实现了集团业务重心由加工制造业向科技创新和信息服务业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