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起,我市拿出2000万元科技先导资金,委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采取参股的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鼓励龙头企业在医疗器械、海洋生物等领域建设专业孵化器,支持创办特色孵化器和新型孵化器,构建创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 ■加紧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在威转化,争取年内新增专业技术转移机构30家、技术经纪人300名以上 
在新常态下,我市应如何紧紧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下好经济发展“先手棋”,激活城市新一轮发展动力?如何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3月28日召开的全市科技与创新大会,吹响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冲锋号,发出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动员令。 抢占先机 在新常态下赢得主动 当前,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全国各地的自觉行动,创新活力成为区域竞争的最重要标志。要想牢牢站稳全省“第一方阵”,唯有奋起直追,砥砺前行。 按照出政策、搭平台、增投入的思路,几年来,我市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引领城市全面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特聘专家资助、高层次人才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及科技文献、技术交易等网络子平台相继落成;与中国海洋大学、军事医院科学院、中科院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三年来促成重大合作项目276项…… 创新活力被不断激发,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对此,与威海结缘五年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殿中博士深有感触:“近年来,威海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许多产业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投资拉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得益于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威海日渐成为各种要素踊跃聚集、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创业热土,为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对标国家创新型城市测评体系,我市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也显而易见。比如,人才总量偏少,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企业急需的创新型研发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短缺,往往让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相比北上广这些城市,威海对高层次人次的吸引力不足,企业技术研发压力重重。”威海新北洋正棋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庭说。 把创意变成新产品,把科技成果变成新产业,把创新团队变成创业中坚,都离不开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然而,目前我市从事技术交易服务的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中介和技术经纪人数量不足、层次不高,成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短板。 此外,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相当比例的规模以上企业没有研发投入,距离“创新型企业的摇篮”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如此紧迫形势下,有的区市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人才政策、人才投入上迟迟没有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有的企业家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设备引进轻人才引进的传统观念依然没有转变,令人忧心。 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不足同在。如何在创新驱动中抢占先机,在新常态下赢得主动? 面对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面对当好全省改革创新排头兵的新任务,我市明晰了把科技创新放到核心位置来抓,以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全新路径。 凝聚合力 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针对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结合我市创新发展实际,大会提出要重点在强化政策引导、投入保障、专业服务和企业主体上发力。 创新发展,政策是导向。我市在吃透中央、省各项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把适合威海发展的政策嫁接、复制过来。基于此,作为指引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为下一步发展定好基调。 蓝图既出,重在落实。 科技创新是一项战略性投资,有投入不一定出成果,但没有投入一定没有成果。为利用好资金这一创新资源,我市提出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为支撑、民间为补充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 具体来说,就是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先导资金等政策性资金高效运作,通过建立天使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有机结合,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自今年3月起,我市拿出2000万元科技先导资金,委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采取参股的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这是我市创新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方式的有益尝试。”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类似的尝试将会更多。 对很多创新型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固然重要,借力服务平台则能更快助推企业成成长。 在石岛落户不久的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生机初现,吸引着各地海洋高新技术项目入驻。在园区附近,荣成市科技局正着手打造海洋生物专业孵化器,聚集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和项目,为园区及区域海洋产业配套服务。 荣成市科技局的做法,正是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先试先行。 根据产业规划和区域特色,我市鼓励龙头企业在医疗器械、海洋生物等领域建设专业孵化器,支持创办特色孵化器和新型孵化器,构建创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在研发和服务平台上,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支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中欧膜技术研究院等公共研发平台,建立统一的检测服务联盟和仪器设备租赁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保驾护航。 此外,我市加紧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线上线下双通道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在威转化,争取年内新增专业技术转移机构30家、技术经纪人300名以上,为创新创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服务。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科研成果只有通过企业才能变成产品、形成产业,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要谋长远、求创新,必须当好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威海世代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认为。 新形势下,依赖技术创新的企业必须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强合作,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子。为此,世代海洋生物科技早已建立起自己的研发团队,以升级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寻求市场突破点。 在李健看来,拥有科研成果的大型企业下大力气研发,完全可以在市场中进行成果转移交易,让中小企业共享科研成果,实现双赢,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不少与会的企业家与李健的想法不谋而合。未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要发挥主动性,在争取各项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迅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群体,支撑起科技创新发展的大盘子。 立体战略 助推人才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在今年全市科技与创新大会上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中,出现了不少新面孔,涉及的行业也进一步拓展,人才战略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表彰过去,展望未来。正视当前创新驱动面临的短板,紧跟市场和企业需求,大力培养和集聚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关键领域、战略性领军人才,成为我市当前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常态下,切实抓好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不仅要深入实施立体人才战略,更要聚合各级各部门、广大企业、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强大推力。 在今年年初启动的英才计划中,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多个部门均被“点名”,成为各人才子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 把人才链建在产业链上,把政府的优惠政策与企业的引才政策嫁接起来,奏响政府企业合作引才的“大合唱”;进一步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造能量和创新活力;切实解决好各类人才在子女入学、家属安置、支撑服务、居住条件、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创新人才放开手脚施展才华…… 着眼于把更多资源聚集到“人”的身上,我市各级各部门将从平台搭建、政策激励、环境营造等方面,为人才落地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要想实现人才规模与质量的双提升,企业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 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抓住了人才这一战略性资源,谁就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竞争优势。这一点,山东万图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早就尝到了“甜头”。 万图高分子引进的周昌林博士,瞄准行业内关键性技术难题,研发出了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的环保型增塑剂,让企业在技术上迅速跻身行业第一方阵,未来将为企业创造巨大的效益。周昌林从四川来到威海,正是企业重视人才的体现。 时下,像万图高分子一样,通过广揽人才、成就人才、紧紧依靠人才,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不少企业的共识。 人才发展的大环境,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营造。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挖掘驻威高校的科研潜力,加快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山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规划建设在此次大会上被明确提出。 “我们将运用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和科研创新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多接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此外,还将与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共同体,让创新人才分享成果。”山东大学(威海)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我市将围绕威海产业发展实际,吸引更多高水平研发团队进驻威海,承担科技攻关项目,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区域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紧密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