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宝平,今年56岁,大专文化,高级农艺师,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大王村党支部书记,大王村大樱桃协会理事长,当地远近闻名的“樱桃大王”,科普推广专家。三十几年来,通过自学实践,成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林业种植能手,以“大王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全镇发展大樱桃5000多亩,形成了边院镇西部樱桃产业带,靠科技创新打造了一个特色生态产业,通过科技推广造福了一方百姓。目前大王村樱桃面积2136亩,有红灯、美早、黄蜜等10多个品种,2013年产量突破200万斤,全村收入2000多万元,群众人均收入突破1.5万元。他的模范带头作用受到各级的表彰奖励,连续被评为肥城市边院镇优秀党支部书记、肥城市优秀党支部书记、肥城市科技致富名星、泰安市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评为肥城市拔尖人才。 土专家,成功探索出樱桃产业发展路子 大王村地处山区,过去老百姓一直靠种地瓜、棉花、花生维持生计,温饱难以保证。2000年,聂宝平种植的五亩樱桃园。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 “防冻、防涝、防旱、防裂果、防早期落叶”“五防”种植技术。每斤大樱桃卖到30多元,亩产值每年在三万元以上。于是他主动联系农户,用现身说法,无偿为群众提供信息和技术,苦口婆心地劝说大家种植大樱桃,并承诺自己先垫付苗子款,等群众有了收入再还款。在他的动员下,有21户群众种植樱桃400多亩。樱桃苗种下后,聂宝平成为了义务技术员,天天在樱桃园里给群众讲解管理技术。谁家的樱桃苗出了问题,他都是第一个去观察研究,不懂的就回家查资料,有时天天往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跑,咨询专家,回来再教群众。在他的精心管理下,400亩樱桃长势喜人,第三年就挂了果,亩产达到500斤以上,群众看到了希望,发展樱桃的热情不断高涨。从此,这个穷山村,拔断了穷根,开始走上富裕之路。 依靠科研院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聂宝平知道,要让大樱桃增产,使农民增收致富,必须要有优良的品种。2004年,他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进矮花砧木(吉塞拉)大樱桃25000棵,让果农试种,当时绝大部分群众不认识,对他产生误解,认为放着一块钱一棵的樱桃苗不要,非买七元钱一棵的苗子,肯定捞取好处费。为了消除误解,他先在自己田里嫁接试种,经过四年的精心培植,吉塞拉砧木在大樱桃生产上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比其它砧木提前四年进入盛果期,果品质量产量大幅度提高。近年来,他积极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和山农大的专家教授联系,从辽宁大连引进美早、撒米特等优良品种,种植三百多亩,改接大树两千多棵。三年后,这一措施收到奇效,每亩增收2000多元。在事实面前,群众心服口服,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是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争先恐后学习新技术,试种新品种。村民杨顺华在聂宝平的劝说下,报着试试看的态度,种上了五亩“美早”大樱桃,2012年,总收入10万多元,他逢人就说:我活这么大年纪,还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只有相信新技术、种植新品种,才能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倾囊相授,大力开展科普知识培训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掌握大樱桃种植技术,十几年来,聂宝平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对果农开展科普知识培训。每到樱桃管理的关键时期,他手把手传授技术,白天在樱桃园里实践摸索,晚上上网查阅资料,学习新技术,教给群众。过去,大王村樱桃树修剪一般都是“开心形”,这种树形修剪量大,容易削落树势,产量低结果晚,为改变这一现状,他请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刘庆忠博士来教果农学习“纺垂形”修剪技术,这种树形,生产快,结果早,产量高,修剪量小,技术容易掌握。他把大樱桃种植与科学普及工作结合起来,不仅用科学技术种植大樱桃,还制作了6块宣传推广大樱桃的展板和1000份宣传材料,采取放科教片,田间现场观摩,利用远程教育,与专家网上面对面地请教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经过他的多次培训,95%的农户掌握了这门技术,为大樱桃的高产稳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聘请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刘庆忠研究员,现场给村民讲课,解决技术难题,受益群众达5千多人次。在他的努力下,大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樱桃专业村。被肥城市科协命名为科普示范基地,已辐射到5个乡镇60个村,面积8000余亩,带动农户3000余户。 成立樱桃协会,实行一条龙服务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为了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避免群众相互降低价格、收购客商借机压价,收入“缩水”的现象。由他牵头,吸收村“两委”成员和种植大户联手,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2006年成立了肥城市边院镇大王村大樱桃协会,会员185名,形成“协会?基地??农户”为一体、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模式,统一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由协会直接与外来客户谈价格、搞结算,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2013年,大王村大樱桃获国家农业部绿色农产品认证,建成了肥城市大樱桃示范园,打响了品牌,增加了群众收入。现在群众只要把樱桃种好,在家就能拿到现钱,不但群众增收稳定,村集体通过协会管理,每年也能增加收入20多万元。 为了培育新的增长点,聂宝平积极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合作,引进试种蓝梅和茶树,经过近5年的探索,这两个种植项目都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亩产值都超过万元,为村民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子。 聂宝平凭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从事基层科普工作三十几年如一日,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从未改变服务于农的坚定信念。他深信,依靠科技带领农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是他不变的选择,而且这条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