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增长——危中寻机逆势发展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怎样持续保增长? 盛成皿:2008年对杭州开发区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面对工业经济“平台期”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我们坚定信心,顶住困难、迎难而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保持了经济社会总体平稳健康发展。这种在危中寻机谋求逆势发展的开拓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应该说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杭州开发区的发展还是有一定影响的。首先,这场危机造成最大的影响是信心危机,给开发区企业家的信心带来了较大影响。开发区企业不仅面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挑战,还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双双下降。其次,危机对开发区工业的最主要影响是出口下滑。开发区工业的外贸依存度高,2006年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56%,2008年下降到33.48%,2009年上半年下降到23.86%。第三,随着全球资金趋紧,欧美、日本等国家对外投资力度明显减小,造成开发区吸引外资难度加大。 挑战就是机遇、困难就是希望。我认为,这场危机给开发区工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带来的机遇。中央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对于开发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加快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机遇。二是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纯加工型或初级生产企业冲击较大,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这也为我们推进“腾笼换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三是吸引国际国内投资面临的机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向好的趋势转变,世界经济正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国内外投资在寻找投资机会时,将会避开由于金融危机而处于动荡中的发达国家,而选择像中国这样的高增长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的目标市场。这对我们吸引投资无疑是一大利好因素。四是吸纳人才的机遇。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国际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纷纷裁员,裁减下来的都是高级白领,大量人才要在世界各地寻找就业机会,这是企业吸引各类国际高端人才的大好机遇。五是低成本扩张的机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内外许多公司资产价格大幅下降甚至倒闭,一些企业为了渡过难关,不得不贱卖企业资产、品牌甚至控股权,这对国内经营状况较好的大企业大集团,实现低成本扩张提供了机遇。 对于开发区而言,保增长是当务之急,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必要前提,是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凝聚社会合力的精神支撑,是开发区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保持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各项指标的全面增长,不断通过强化政策扶持、送温暖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加快项目建设和强化招商引资等措施,防止一批企业在困难面前丧失竞争力、失去市场、甚至破产倒闭,防止工业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危机下的逆势飞扬,保持开发区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战略转变——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如何理解从“建区”向“造城”、从“依江发展”到“跨江发展”的转变是开发区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盛成皿:总结开发区十六年来的发展经验,我们不难发现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有利于开发区整体持续快速的发展,这是开发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杭州开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为引领,紧紧抓住“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有利契机,围绕“三大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两轮驱动”的工作方针,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集聚、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产学研紧密结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新世纪大学科技城,城市功能配套完善、环境形象显著提升的花园式生态型杭州副城,进一步打造杭州增长极,努力提高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的经济比重。 从建区开始,开发区就注重夯实工业基础,促进工业集聚,增强经济发展实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杭州市委、市政府将开发区定位为杭州市副城的建设目标为开发区加快从“建区”向“造城”战略转变创造了条件。我们深入实施“工业兴区、科教强区、环境立区的”三大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四高”方针,努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带动开发区工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 面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期”,开发区审时度势,深入实施“主攻江东、决战江北”的三年行动计划,以促进开发区的发展壮大,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 首先是深入推进工业化,通过实施“73818”工程,促进新落户项目尽早投产,狠抓招商引资,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建设四大科技创新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式,坚持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张相结合,充分发挥已投产企业的生产潜能,促进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其次,加快城市化步伐,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大力实施“东进、西延、南优、北拓、中兴”开发建设战略,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13平方公里,达到47平方公里。第三,全力推进江东区块开发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工业大项目。 2009年是实施“主攻江东、决战江北”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新城建设、工业经济提速、江东开发建设都已进入了攻坚阶段。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继续以实施“主攻江东、决战江北”三年行动计划为主抓手,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力求在规划先行、空间拓展、大项目带动、产业升级上实现新的、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两园融合——下沙腾飞的有力引擎 记者:工业园区与高教园区融合对开发区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其中有哪些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盛成皿:谈到高教区的规划建设,要从9年前说起了。2000年12月,经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决定参照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的模式,在杭州开发区内正式启动建设浙江省内最大规模的下沙高教园区,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融合、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融合。从2005年高教区基本完成建设至今,区内已有14所高校及近20万在校师生、187个硕博士学位授予点、5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当时的省委书记张德江评价说:“通过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这么大规模的高教园区在全国尚属首列,下沙高教园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城是一个奇迹。”这是很令我们开发区人欣慰的一个肯定。 一直以来,杭州开发区大力实施“科教强区”战略,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开发区,充分利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优势和高教园区的科研人才优势,完善科技发展政策体系,搭建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平台,进一步强化合作意识,着力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创新机制。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与高教园区不断融合的良好氛围中,开发区管委会不失时机地确定“厂门口上大学”的思路,利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提升职工素质,满足开发区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搭建人才平台,促进人才交流,服务人才招聘,推进“校门口就业”;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及“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高教园区直接面向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人才输出;通过创办高校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层次人才合作和文体资源交流合作,推动区校进一步合作,不断提升开发区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尤其在当前就业压力普遍吃紧的时候,杭州开发区借两园融合之势,抓住问题的关键,把“就业优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做好保就业、保稳定工作。重点开展以大学生创业实训,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和企业员工在职培训为主的“三大培训”计划,拓宽了开发区“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的新路子。截至今年6月底,开发区新增大学生创办企业70家,全区大学生创办企业总数达到了133家,创业总人数达到了200余名,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达700余名,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创业新星。1492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开发区实现了就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开发区已形成了创业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学生创业就业下沙模式,得到了教育部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从发展当中总结“两园融合”的经验。 首先,合理的发展定位、资源布局及科学决策对于开发区的发展建设很关键。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于高教园区的合理布局,杭州市委、市政府把开发区管理的下沙区域定位为副城,是高教园区能够迅速发展、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重要基础;开发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高教园区建设,积极投入并提供良好的管理与服务,以及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兼任高教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的管理模式,都为高教园区与国家级开发区的深入融合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开发区要有效利用大学城资源,搭建平台,促进产业发展。杭州开发区管委会巧妙依托大学城建设大学科技园、成立产学研合作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都为高校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外来人才资源的集聚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载体,使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形成了有机对接。 另外,大学城面向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人才输出和创新模式很重要。杭州开发区专门成立职工素质教育协会推动“蓝领成才”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合作共建高校特色园区以及针对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都是一种合作模式的创新,为大学城的人才培养、输出和科研教育资源的输出提供了良好途径。 优质环境——创新驱动与文化软实力 记者:环境对于一个开发区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杭州开发区如何打造有利于区内各项事业发展的创新创业环境? 盛成皿:的确,环境是开发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经过开发区十几年的发展实践,我们得出一个理念——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我们将继续坚持“环境立区”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打造一流的软硬环境,构建创新环境体系,引领“和谐创业”,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坚持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有机结合,以“洁化、亮化、美化、序化”为目标,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牢固树立“让投资者获利、让创业者成功”、“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建立现场办公、上门服务、项目代办、“一站式服务”等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创新人才政策,吸引了高端人才集聚,打响了“创业在下沙”品牌。重视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开发区建设,形成了企业、高校、个人的发展与开发区整体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紧密融合的良好局面。 有了良好的环境做保障,开发区在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这是时代发展对开发区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及时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2004年我们就提出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的方针,并于2005年对其进行了深化,明确了坚持“四个并举”,实现“四个转变”。 其次,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驱动力。近年来,我们将推进产学研合作作为利用高校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有关高校的专业优势和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高校特色园区,将高科技知识型产业发展与高校的科研及学科资源紧密结合,推动了教育面向区域产业、面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第三,通过促进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大力开展面向辖区各类群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以人为本、倡导和谐、展示活力、鼓励创业等主题性活动丰富了区域文化元素,促进了价值观念的文化交融。 第四,通过高品质的城市规划提升软实力。下沙新城的发展确立了“国际化、现代化、人文化”的标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引进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提升下沙新城的建设品质。努力提升对高品质文化元素的承载力,打造开放、兼容、向上的文化空间。 下沙十六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更为伟大祖国六十华诞献上了累累硕果。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又为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前进指南,开发区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扎实的作风,发展好发展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为构建和谐园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努力打造开发区更加美好的明天。 |